匠心润心

    匠心润心

    当前位置: 首页 -> 匠心润心 -> 正文

    艺术疗愈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创新实践——基于学生成长个案的分析与思考

    编辑:辅导员工作室发布 发布时间:2025-10-10 点击:

    编者按:“匠心润心”是“匠心工商”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淬炼育人智慧的精品案例库,全体辅导员以九大职责为经纬,将育人实践凝练为“有温度、有解法、有共鸣”的教育叙事。案例通过真实生动的育人故事,聚焦学业预警转化、心理危机破局、网络舆情疏导等典型场景,系统展现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创新实践与育人智慧。每个故事都深刻诠释了“以生为本、因材施教”的教育理念,生动呈现了辅导员如何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,构建“扶困、扶智、扶志”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。本案例库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实践参考,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。


    一、案例简介

    本案例的主人公为某高职院校2020级学生小宇(化名)。高中时期的小宇就读于A市排名前几的高中,是所有人眼中的尖子生,却因一次考试中突发的抵触情绪导致成绩断崖式下滑,此后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潭,逐渐丧失学习动力,最终高考失利,以遗憾的心态进入本校就读。

    进入大学后,小宇的聪明才智在课堂互动与课后作业中时常显现——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速度远超同龄学生,偶尔得到老师的当众肯定时,会露出难得的灿烂笑容。但受情感障碍影响,他的状态始终在“积极”与“消极”间剧烈摇摆:有时能主动参与班级讨论,有时却连续数天不愿来校(小宇为走读),拒绝上课、拒绝交流,朋友圈充斥着“努力毫无意义”“我只是个失败者”等负面言论。

    转机始于一次偶然,辅导员在翻看朋友圈时偶然发现,小宇喜欢在夜晚发朋友圈,朋友圈中的内容几乎全是自己即兴创作的诗句。基于此,辅导员尝试以诗歌为切入点与他沟通,逐渐走进这个被“失败阴影”笼罩的心灵世界。

    二、案例分析

    小宇的心理危机并非单一因素所致,而是多重压力交织下的情感失衡,其困境与潜能可从以下维度解析。

    (一)心理危机的核心成因

    学业挫折引发的自我认同崩塌。高中时期的“考试事件”成为小宇心理变化的转折点。从“优等生”到“失利者”的身份落差,让他将一次偶然的失误内化为“我不行”的自我否定,形成“失败—逃避—更失败”的恶性循环。进入高职院校后,“学历遗憾”进一步强化了他的自卑心理,认为自己“永远无法回到曾经的高度”。

    情感障碍导致的情绪调节失控。间歇性的自暴自弃与负面情绪,本质上是情感障碍的外在表现。小宇对“失败”的恐惧已泛化到生活各领域:课堂上害怕被提问(担心答错)、小组活动中拒绝发言(担心被嘲笑),甚至收到同学的善意邀约时,也会因“不配被关注”的念头而回避。这种过度防御的状态,使其逐渐孤立于集体之外。

    支持系统在家庭层面的隐性缺失。父母虽未指责其高考失利,但“以后努力”的反复叮嘱,无形中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;在朋辈层面,因自卑心理作祟,小宇刻意与高中同学保持距离,大学期间的走读方式,更是让他错失了建立新社交关系的机会。长期缺乏有效情感宣泄渠道,导致负面情绪不断累积。

    (二)艺术疗愈的潜在契机

    小宇对文学特别是诗歌的热爱,为心理干预提供了天然的“突破口”。他的诗句中虽常出现“黑夜”“迷雾”等意象,却也藏着对“光”“远方”的隐秘渴望——比如在一首小诗中,他写道:“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,是我与世界唯一的对话”。这种对文字的依赖,恰恰说明诗歌是他内心世界的“安全出口”,而辅导员的介入,正是要让这个“出口”成为疗愈的通道。

    三、干预过程:以诗歌为桥的艺术疗愈实践

    基于小宇的特质,干预过程始终围绕“诗歌”展开,通过“读诗—聊诗—写诗”的递进式互动,将艺术疗愈融入日常陪伴,逐步引导其走出心理阴霾。

    (一)建立信任:从诗歌共鸣到情感联结

    最初的沟通始于对诗歌的“共同解读”。一次偶然机会,辅导员发现小宇对食指的《相信未来》非常熟悉和喜欢,便以此为话题开启对话:“你觉得‘用美丽的雪花写下:相信未来’这句里,‘雪花’为什么是‘美丽’的?”这个问题让原本沉默的小宇突然抬头:“因为雪化了会变成春天。”

    这次对话后,辅导员开始有意识地与小宇分享诗歌——从海子“面朝大海,春暖花开”的温暖,到顾城“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,我却用它寻找光明”的坚韧,每一次交流都避开“说教”,只聚焦“感受”。当小宇提到“觉得自己像被世界遗忘的尘埃”时,辅导员念起北岛的《回答》:“告诉你吧,世界,我—不—相—信!”并轻声问他:“你愿意和我一起,试着‘不相信’这种‘遗忘’吗?”

    这种以诗为媒的沟通,让小宇逐渐放下戒备。他开始主动分享自己的创作,而辅导员的回应始终围绕“共情”:“这首诗里的‘雨’,读起来像你那天没去上课的心情,对吗?”“这句‘风会吹散乌云’,是不是你心里其实也在等一个晴天?”真诚的理解,让他第一次感受到“被看见”的温暖。

    (二)情绪疏导:在诗歌创作中释放与重构

    针对小宇间歇性的负面情绪,辅导员引导他将感受“写进诗里”。当他因一次作业失误陷入自责时,辅导员鼓励他以“失误”为主题创作,他写下:“墨水滴在纸上,晕开一个丑陋的圈,像极了我搞砸的人生。”辅导员没有否定他的感受,而是陪他给这首诗加了后半段:“但宣纸说,这是它见过最特别的花纹。”

    为了强化“重构认知”的效果,辅导员借鉴了食指《相信未来》的意象,与小宇开展“续写诗歌”的互动。比如以“当试卷上的红叉像荆棘”为开头,小宇最初的续写是“我只能蹲下来,抱住自己”;经过多次讨论,他最终改成:“我会捡起一根荆棘,在地上画一扇窗。”这个过程,本质上是让他在文字中完成对“挫折”的重新解读——从“被荆棘刺伤”到“用荆棘造窗”,心理力量在诗歌创作中悄然生长。

    (三)支持系统:用诗歌搭建安全网

    为避免小宇陷入孤立,辅导员将诗歌融入集体互动:推荐他加入学校创作类社团,但不强迫他参与线下活动;鼓励他在课堂中担任老师的小帮手,帮助那些进度较慢的学生,更鼓励他将学到的软件操作知识写成“技术诗”,让他感受到“除了成绩,我还有其他价值”。

    同时,辅导员与小宇父母建立定期沟通,重点分享他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出积极的变化,如“最近他写了一句‘阳光爬上课桌’”,引导家长用“你写的那句诗很有力量”替代“最近学习怎么样”,让家庭支持从“施压”转向“共情”。

    四、干预效果

    经过两年多的陪伴与引导,小宇的心理状态与生活状态均发生显著转变。

    (一)情绪稳定性提升

    负面情绪发作的频率从“每周1-2次”减少到“每月1-2次”,且能主动通过写诗缓解情绪——他在日记中写道:“写诗时,那些堵在胸口的东西,会顺着笔尖流走。”

    (二)社会功能恢复

    课堂出勤率从最初的50%提升至80%,能主动参与小组作业,甚至主动担任班长的小助手,协助管理班级大小事务。在一次班级活动中,小宇主动分享了自己创作的《高职生的自白》,其中“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一条赛道”的句子,赢得全场掌声。

    (三)自我认同重构

    毕业前夕,小宇将刻着“最美辅导员”的定制奖杯塞进辅导员的手里。奖杯的底部贴着一张便签:“您说我写的‘窗’很有力量,现在我知道,那扇窗是您和我一起推开的。”

    五、经验与思考

    小宇的案例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以“艺术疗愈”为核心的实践启示,其价值不仅在于方法创新,更在于对“育人本质”的回归。

    (一)艺术疗愈的核心是共情而非治疗

    诗歌之所以能成为干预的有效载体,关键在于它绕过了“讲道理”的对抗性,让辅导员与学生在“共同解读文字”的过程中建立情感联结。这种“用对方的语言说话”的方式,比任何心理技巧都更能触达心灵——正如小宇在诗中写的:“您懂我的诗,所以您懂我。”

    (二)心理干预需要慢慢来的耐心

    小宇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,期间经历过多次反复:前一天刚在诗中写下“明天要去上课”,第二天可能又蜷缩在家里不愿出门。这提醒我们,心理危机的化解没有“速效药”,教育者需要像“读诗”一样,逐字逐句地理解学生的情绪,在“允许反复”的包容中等待成长。

    (三)安全岗成长路的双重守护

    正如辅导员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中记录道:“学生的安全是底线,更是实现成长的前提。”在小宇的案例中,“安全”不仅指生理上的无虞,更包括心理上的安全感——通过诗歌搭建的沟通桥梁,本质上是为学生筑起一道“可以犯错、可以脆弱”的安全屏障,而这道屏障,恰恰是他们重新出发的勇气来源。

    后记:艺术疗愈的创新,说到底是“以人为本”的回归:当教育者愿意俯下身,从学生的爱好、文字、心灵碎片中寻找干预的钥匙,每一个困境中的生命,都能像小宇的诗歌一样,在被理解、被看见的过程中,重新绽放力量。


    作者简介:胡佩佩,女,中共党员,文学硕士,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党委统战部宣传与思政教育科科长。主要研究方向:思想政治教育。

    • 庐阳校区地址:合肥市庐阳区北二环砀山路233号 邮编:230041    
      双凤校区地址:合肥市双凤经济开发区金宁路北16号 邮编:231131
    • 电话:0551-65658513

    CN域名备案: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0142号 皖ICP备:05005285号-1

    EDU域名备案:皖公网安备 34012102000219号 皖ICP备:05005285号-2   Copyright©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.